在上篇我們提到了"超融合架構"
在超融合架構上市之前,市場普遍都是採用"三層式架構"
今天這一篇就來跟大家分享何謂三層式架構囉
在超融合架構上市之前,市場普遍都是採用"三層式架構"
今天這一篇就來跟大家分享何謂三層式架構囉
三層式架構
是傳統 IT 基礎架構的設計模式,將計算、存儲和網路分開成三個獨立的層級,分別負責不同的功能。
這種架構在過去數十年中廣泛應用於企業數據中心。
以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:
這種架構在過去數十年中廣泛應用於企業數據中心。
以下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:
組成架構
- 計算層(Compute):由伺服器(物理或虛擬)組成,負責運行應用程式和工作負載;每台伺服器的計算資源獨立運作,通常搭配虛擬化技術。
- 存儲層(Storage):由專用存儲設備(如 SAN 或 NAS)組成,負責保存數據;存儲系統通常具有高容量和高可用性,但價格昂貴(NAS價格會稍低點)。
- 網路層(Networking):提供伺服器與存儲、用戶端之間的連接,確保數據在各層之間傳遞;包括交換機、路由器,以及專用存儲網路(如光纖通道)。
優點
- 性能優異:各層的資源專用,性能穩定,適合處理大量數據和高負載的應用。
- 高可靠性:存儲層通常使用 RAID 或冗餘設計,確保數據安全;網路層和伺服器也支援備援架構。
- 靈活性高:各層可以單獨擴展,例如只增加伺服器記憶體、硬碟儲存空間 .. 等以承載更多服務。
- 供應商選擇自由:各層可以採用不同廠商的硬體和軟體,減少被供應商綁架的風險。
缺點
- 管理複雜:需要專業知識來管理和協調三個層級的運作,對 IT 團隊要求高。
- 成本較高:專用存儲設備(如 SAN)和高速網路基礎設施(如光纖通道)價格昂貴。
- 擴展耗時:如果需要擴充存儲容量或網路性能,可能涉及更換硬體或重新配置。
適用環境
- 大型企業數據中心:需要處理大量數據和高性能應用的環境,如銀行、電信和政府機構。
- 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需求:對數據可靠性和容災能力要求高的場景。
- 傳統應用程式:使用需要專用存儲和高計算能力的傳統軟體(如 ERP、CRM)。
- 不頻繁變動的環境:結構穩定、業務需求長期固定的企業。
捷誠總結
三層式架構 就像是一個傳統分工明確的團隊,計算、存儲和網路各司其職,適合規模大、需求穩定的企業。
但隨著雲計算和超融合架構的興起,這種架構在靈活性和成本效益上逐漸顯得劣勢,適合仍依賴傳統系統或有特殊需求的組織繼續使用。
但隨著雲計算和超融合架構的興起,這種架構在靈活性和成本效益上逐漸顯得劣勢,適合仍依賴傳統系統或有特殊需求的組織繼續使用。